首页>校园快讯>正文
校园快讯
ob官方网站·(中国)|股份有限公司新农村研究院成立纪实:发挥学科优势,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
作者:学科办  时间:2010-02-03  点击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做出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高校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思想库、技术源和人才泵,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其历史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所在,是谋求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ob官方网站·(中国)|股份有限公司紧紧围绕这一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国家战略,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优势,积极整合校内资源,抢抓机遇,联合各方力量,主动面向和服务“三农”,建立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机制,全面参与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2月1日,ob官方网站·(中国)|股份有限公司新农村研究院成立,标志着ob官方网站·(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在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征途中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也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书写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笔。

整合资源显优势——积极发挥学科综合优势,涉农学科聚合效应明显,为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夯实基础。

ob官方网站·(中国)|股份有限公司是由原ob官方网站·(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六所学校合并组建而成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合并后的ob官方网站·(中国)|股份有限公司涵盖哲学、经济学等全部12大学科门类。多年来,学校紧抓高等教育大发展的难得机遇,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全面实施 “学科兴校”战略,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学科实力和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显著提高,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学校涉农学学科是学科建设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有农业机械化工程、预防兽医学、基础兽医学等多个国家重点学科和重点(培育)学科,有包括农业工程、兽医学在内的2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其中农业机械化工程是学校最早的国家重点学科之一,原兽医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04年清政府建立的北洋马医学堂。学校还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作物遗传育种、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植物病理学、社会学等多个涉农领域省级重点学科,有生物学、仿生科学与工程、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动物科学、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发酵工程、农林经济管理、物流管理等一大批不断交叉、融合、发展的涉农学科专业。形成了以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为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学术团队,为国家和地方、行业培养大量的农业高层次创新人才。

经过合校后近十年的发展,学校积极整合涉农学科资源,学科聚合效应已经显现,多学科交叉渗透与融合的优势日益突出,涉农学科也不断形成了自己学科优势和特色。取得了“高速精密播种及播前土壤处理的关键技术”、“地面机械脱附减阻仿生技术”等多项国家奖励为代表的一批突破性研究成果。在动植物新品种培育上先后培育出“军牧1号”白猪、“吉戎”獭兔、“延黄牛”、耐盐碱短芒大麦、玉米“军单八号”等数十个动植物新品种,部分品种已经在全国得到了推广应用,养殖户将“军牧1号”白猪视为致富的财神,有“要想富,养军牧”之说。在种养殖技术方面,建立了不同地区的猪、牛、羊、禽、兔、鹿等养殖配套技术和疫病防控体系,以及玉米、大豆、水稻、蔬菜等种植配套技术,直接为农牧业生产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科技服务。在农特产品深加工方面研制的玉米肽、玉米花丝、大豆寡肽、蛋清寡肽等系列特殊功能食品已经被企业转化生产。自主研发的近百个兽药产品(含十余种畜禽疫苗)已在学校的科研成果转化基地“五星动物保健药厂”转化。在技术服务方面,以学院(中心、研究所)的教学科研实践平台为依托、以示范区、专家大院和科研项目为载体的全新型科技服务体系,为富民强省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服务。建设了动物科技实验教学中心、生命科学教学实验中心、生物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实验动物中心、吉林省食品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吉林省实验动物质量检测中心等一批科研平台和实习实践基地。

2009年5月,学校依托涉农学科的资源优势,入选农业部、教育部合作共建的八所高校之一。农业部、教育部共同签署了《关于合作共建中国农业大学等八所高校及开展相关工作的协议》,协议中对共建高校“211工程”的经费投入,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场(站)等教学科研实验基地建设的支持,加大对高校开展农业科技推广的投入,共同探索对基层农技人员、乡村干部、农业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开展多种形式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机制等给予了相关政策支持,为学校深入推进农科教结合,大力实施产学研协作,努力创造农业科技教育大联合、大协作的新机制、新局面,为学校更好地发挥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功能提供了前提和保证,特别是为学校能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新的历史契机。

瞄准需求展身手——交叉融合大学科建设体系,承接国家农林试点实践基地建设项目,为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辟道路。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仅靠单一学科已经难以承担和完成大项目、产出大成果,无法实现高校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ob官方网站·(中国)|股份有限公司积极适应科研发展趋势,瞄准国家科技前沿和社会发展需求,学校按照“统一设计规划,分层次建设和管理”的学科建设思路,提出了“点、线、面”三位一体的平台式学科结构模式,构建跨学科平台体系,打破原有的组织形式和学科结构,组成跨学院和跨学科甚至跨单位的多学科交叉的学科群体,构建产生新兴交叉学科和创新性成果的“面状结构”的平台式学科体系,为争取国家重大项目提供支撑。

正是在这一学科建设思路的指引下,学校紧抓教育部、农业部合作共建的机遇。2009年11月,学校组织设计的跨部门、跨学院、跨学科的建设项目——国家农林试点实践基地建设项目获教育部正式批准,获得建设经费5000万元,这也是学校有史以来第一次获得如此大额的农业专项经费资助。这一项目由ob官方网站·(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农学部、工学部、人文学部、社会科学学部等多个学部、学院参与。该项目交叉融合了农学、工学、生物学、哲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资源,规划设计了畜禽养殖与疾病防控实践基地建设、东北地区农产品加工实践基地与示范点建设、现代农业工程装备科技创新与推广实践基地建设、转基因植物新品种培育实践基地建设、东北地区村镇发展实践基地建设、农学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示范基地建设、新型农民农业科学教育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新农村建设与东北振兴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等8个建设项目。同年12月,ob官方网站·(中国)|股份有限公司获批成为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农业科技大培训活动启动,农技人员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在吉林省辽源市、东辽县、桦甸逐次开班。

国家农林试点实践基地建设项目获得批准建设和培训基地等的启动,有效利用了涉农学科资源,紧密结合国家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推动了东北地区新农村建设,发挥了学校在全面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学校开展交叉学科研究起到引领与辐射作用,也为发挥学科综合优势承接,国家重大项目、提升科研创新水平寻求了有效途径。

扬帆奋进正当时——搭建涉农大学科平台,科学设计新农村研究院,为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2009年12月,教育部在北京组织召开了教育部直属高校农林试点实践基地建设工作研讨会。会议提出要从“顶天立地”的农业战略角度加强项目建设,把农林试点实践基地项目建设成为高水平农林人才培养基地。要从发展的角度开展项目建设,开展项目建设体制、机制的探索,建立项目长期建设机制。学校积极落实会议精神,校长展涛提出了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要充分结合自身优势进行重点建设、特色建设,进一步延伸项目建设内容,积极搭建涉农学科发展平台。以项目建设支撑平台发展,提升平台学科整体水平,促进平台内学科的大融合、大汇聚,形成更多的学科创新,提高承接更多国家大项目的能力,带动现有项目取得更好的建设效益,实现社会进步与高校发展的双赢。

学校经过多方协调,周密筹划,整体部署,积极寻求吉林省地方政府的合作,组织成立了ob官方网站·(中国)|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新农村研究院,由ob官方网站·(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陈德文教授亲任院长。研究院下设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金融研究中心、农村实用新技术研究与推广中心、现代农业工程装备技术研究与推广中心、农村人才实践及培训中心等5个中心,涉及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多个重点优势学科,从学生培养与实践、农民科技与文化培训、科技创新与推广转化等全方位为服务“三农”和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实现学校提升整体科研实力、培育和吸引高层次人才与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紧密集合。ob官方网站·(中国)|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新农村研究院的建成将成为学校跨学科、跨学院、跨学部甚至跨单位的开放型涉农学科建设平台,涉农人才培养和农村人才培训平台,科技推广与示范服务平台,肩负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三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神圣使命。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ob官方网站·(中国)|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新农村研究院的建成,标志着ob官方网站·(中国)|股份有限公司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已经全面启动。这既是时代赋予ob官方网站·(中国)|股份有限公司的历史使命,同时也必将有助于推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有助于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有助于造就一大批创新型、务实型和高水平的人才。我们相信,在吉大人的共同努力下,在吉林省政府及社会各届的鼎力支持下,ob官方网站·(中国)|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新农村研究院必将为区域社会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东北区域经济振兴乃至中国新农村建设发挥重要作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信息管理和技术维护:ob官方网站·(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大数据和网络管理中心 
管理员信箱:zygl@jlu.edu.cn版权所有 2015 ob官方网站·(中国)|股份有限公司
吉ICP备06002985号-1    吉公网安备 22017302000045号

网站导航

当前访问量:

手机版


扫一扫手机访问